世纪开户!

🌞1997年,中国银行在进行内部审计查账时,竟发现周恩来总理在30

世纪开户

你的位置:世纪开户 > 关于世纪开户 >
🌞1997年,中国银行在进行内部审计查账时,竟发现周恩来总理在30
发布日期:2024-07-01 23:34    点击次数:164

🌞1997年,中国银行在进行内部审计查账时,竟发现周恩来总理在30年前存入了1.2万英镑,换算成人民币是82308元,再加上30年的存款利息,如今账户金额高达已经46.7万元。

1997年,一次例行的内部审计揭开了这个尘封已久的秘密,一笔存在了三十年之久的神秘存款浮出水面,引发了一连串的追溯与探究。

这笔存款的金额令人惊讶,原本1.2万英镑的存款,经过三十年的积累,已经增长到了46.7万元人民币。

更令人震惊的是,这笔存款的名义所有人竟然是周恩来总理。

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中国,这个数字无疑是一笔巨款,而周恩来总理一生廉洁奉公、生活简朴的形象,与这笔巨额存款似乎格格不入。

审计人员的发现立即引起了上级的高度重视,他们开始仔细梳理这笔存款的来龙去脉,试图揭开这个谜团,经过深入调查,他们发现这笔存款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67年7月8日。

当时,周恩来总理收到了一封匿名信,随信附上了一张1.2万英镑的汇票。

信中写道,这笔钱是寄信人多年来从工资中节省下来的,希望能够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份力量,寄信人表示,由于不知道应该通过何种渠道将这笔钱交给国家,才不得已将此事交由周总理处理。

这封信充满了对周总理的信任和对国家的赤诚之心。

面对这笔突如其来的捐款,周恩来总理展现出了他一贯的严谨和原则性,他迅速做出批示:"个人存款,国家不能收,要尽快查到捐款人,将钱退回去,"这个决定体现了周总理对公私分明的坚持,以及对每一分钱来源清晰的要求。

然而,由于当时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冲击,查找捐款人的工作难以正常开展,为了确保这笔款项的安全,负责调查的工作人员不得不以周总理的名义,将这笔钱存入了中国银行,就这样,这笔存款在银行里静静地躺了整整三十年。

随着调查的深入,一段跨越国界的动人爱情故事逐渐浮出水面。

故事的主人公是刘本昆和多利夫妇,多利原本是一位英国姑娘,1940年左右,她在战火纷飞的伦敦寻找工作机会。

命运的安排使她进入了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工作,在那里,她不仅找到了谋生的方式,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——刘本昆。

刘本昆是一位年轻有为的中国银行员工,毕业于清华大学,1943年被派往伦敦分行工作,两人相知相恋,最终于1949年在伦敦喜结连理。

1949年10月,新中国成立,在百废待兴之际,保护国家财产成为新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,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,中国银行总管理处成立,并立即通知各海外分行冻结资产等待接收。

然而,伦敦分行的经理拒绝接受新总处的领导,甚至打算将大量外汇转移到台湾。

在这个关键时刻,刘本昆和其他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事挺身而出,成功保护了中国银行在欧洲的资产,这一行动不仅体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,也为他们赢得了新中国的信任,刘本昆因此被任命为中国银行伦敦分行的襄理。

随着新中国的稳定发展,刘本昆越来越希望能够回国工作。

1967年初,在刘本昆的多次申请下,中国银行总行终于同意让他们夫妇回国工作,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,刘本昆夫妇迅速变卖了在英国的全部家产,其中包括一套以1.2万英镑低价出售的品质优良的公寓。

这笔钱,就是他们后来匿名捐给国家的款项。

时光飞逝,转眼间到了1997年,在中国银行的一次内部审计中,那笔尘封已久的存款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。

经过三十年的积累,这笔原本价值1.2万英镑的存款已经增值到了46.7万元人民币,这一发现立即引发了银行高层的关注,他们决定继续执行三十年前周恩来总理的指示,找到捐款人,将钱退回。

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,一场跨越时空的寻找开始了,银行调查人员仔细梳理了所有可能的线索,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档案,甚至寻访了当年在职的老员工。

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,因为三十年的时光已经模糊了许多细节,而当年的很多记录也因为种种原因而遗失。

然而,调查人员的坚持最终得到了回报,通过对历史文件的细致分析和对当事人的走访,他们终于确认了捐款人的身份,正是刘本昆夫妇,当银行代表找到已经退休多年的刘本昆夫妇时,这对老人已经过着平静而简朴的生活。

面对突如其来的巨额存款,刘本昆夫妇的反应令人动容,他们坚持认为,这笔钱既然已经捐给了国家,就不应该再收回。

尽管刘本昆长期患病,需要频繁住院治疗,家庭经济并不宽裕,但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决定。